首页 > 教育资讯 > 正文

高考进入一本的有多少人?

2024-09-24 02:00:19 | 比奥网

高考进入一本的有多少人?相关内容,小编在这里做了整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关于高考进入一本的有多少人?信息,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高考进入一本的有多少人?

2020年高考进入一本的有多少人?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考上一本的人数也有所不同。以河南省济源市第一中学为例,2020普通类(不含体育、艺术)一本上线1578人,比去年增加29人,再创历史新高。

高水平运动员王小青、王志鹏,体育、文化课均超过清华大学 录取分数线 ,提前锁定清华大学。葛宏泽709分,裸分并列全省第28名;孔文鹏709分,裸分并列全省第28名;

夏振楠698分,李昊奇697分,刘云川693分,李堡禾693分,赵冰怡693分,李楚豪692分,魏心怡691分,李骁691分。

扩展资料:

办学历史 比奥网

济源一中的前身是济源师范讲习所和济源师范。 1926年, 国民党 政权在 济源县 城的文庙创建了济源最高教育机构——济源师范讲习所,1928年8月,“济源师范讲习所”改为“济源师范学校”,1929年8月后,由文庙迁入了济渎庙内。

党继新、薛子中等济源早期共产党员以师范教师身份为掩护建立党的组织,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培养和聚集了一大批进步力量,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也被誉为“红色革命摇篮”。

1932年、1938年学校先后两次被解散,1947年冬,又重新建立,校址设在“豫北中学”内,为师资培训班。后经太岳行署批准,师资班从豫北中学划出,定名为济源农民师范。1948年初,迁回济渎庙内,又更名为“济源县立师范”。

参考资料来源: 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济源一中2020年高考喜报

高考进入一本的有多少人?

中国古代最老考生102岁参加科举考试



有912万考生参加的2013年全国高考昨天落下帷幕。很多人把今天的高考比作古代的科举考试。其实“高考”和“科考”可谓“一字之差,千里谬误”,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如今的高考,无非就是考上“高等学府”深造。古代学生热衷于科举考试。虽然有很多有志之士,但很多都是因为“应试当官”的巨大诱惑。北宋皇帝赵恒曾在他的《励学篇》中直言不讳:“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网络图


古代最老的“考生”是几岁?


广东老秀才张煌参加康熙三十八年乡试,享年102岁


在中国古代,参加科举考试往往被视为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古代学生寒窗苦读,多是为了“争名夺利”。因此,在“科考”的考场上出现了许多“屡试不爽”的考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清代吴的《金范》。《范进忠居》讲的是公元《儒林外史》年的第三次故事。金范参加了20多次考试,直到54岁才考上,得知这个好消息后欣喜若狂。


虽然范进忠的故事是小说,但反映的情况不是虚构的。在科举史上,像金范这样54岁的人参加考试并不罕见。


谭潜,明末,《枣林杂俎圣集科牍》年,讲述了很多明朝学生参加科举考试的故事。其中,和董都是资深候选人。荆州公安县人与湖北籍内阁官员张关系甚好。然而,刘著已经参加了36年的考试。66岁时,她在张任主考的那一年中了榜,考上了进士。


与南京大理寺的掌门人董相比,算不上什么大人物。董七十岁时考中进士,成为当时明朝官场上的一段趣闻。幸好董活得很长,直到90岁才去世,否则他的名声也就白费了。


古代对考生的年龄没有限制,所以“父子同场”的现象非常普遍。清代历史学家王羲之曾随父参加过科举考试。但王羲之32岁时,考上了19年的“第二人第一”,当上了高官。但是王羲之的父亲还是没有通过乡试,后来拄着拐杖参加了考试。据《清稗类钞考试类》文章《王羲之父岁应考》记载,当时一位与王羲之同年入仕的检察员劝父亲,这么大年纪何必考?老学者严肃地说:“有勇气的人争取名声。”


清代年过百岁的广东顺德老学者张煌,创下了中国古今考试史上“考生”的最高年龄纪录。据清代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年的记载,康熙三十八年张煌参加乡试时已102岁,有一个曾孙。张煌在玄孙引导带进考场的灯笼上写下“百年观光田”四个大字,并宣称如果这次考不上,105岁也考不上,108岁才能走运。


遗憾的是,像张煌这样的超级状元在清代并不少见。60岁考试中,多达122个地方省份报称70岁以上,其中80岁以上、90岁以上的有92个,已考完三科。


龙皇帝被这些上了年纪的考生感动了,他“把他们都赏赐了”。乾隆皇帝在位期间,他给了老


目前高考考点比较多,可以就近参加考试。古代第一轮科举考试,即“地方考试”,在一个省或一个大区只有一个考场,是全省统一考试。至于后面的高职考试,是全国统考,考场设在北京。考生要千里迢迢赶到北京参加考试。所以很多考生在京考完试后,“多借方静庙和闲居”,闭门苦读,全身心投入到下一轮的准备和复习中。这种现象在考砸的同学中尤为明显。


网络图


唐代考生考完试不出京城回家,也称“度夏”。因为要在首都过暑假,所以在考点复习。这种对学习的安排也被称为“暑期班”。据唐代李昭《唐国史补》《休学已晚;实习叫暑期班。”


到了唐代,以夏班为代表的复读之风尤为盛行。暑期的主要作业是“写作文”,创作诗歌。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考生考后不离京回家是有客观原因的。古代交通不便,家庭条件好的考生乘船,条件差的要步行到北京参加考试。路程不到一个月,很多都要几个月甚至半年。许多考生甚至在地方政府或当地富人的支持下才能成行,因此许多考生干脆不回家,留在首都,从而避免了差旅费和旅行的痛苦,有时间复习。


古代科举考试中的“跑卷”是怎么回事?


唐代诗人白居易因“办书”考中进士


唐代,考生考完试不出京。除了“暑期班”复习的需要,还和另一个重要的活动安排有关,那就是“跑论文”。


所谓“上卷”,就是考生搞关系,走后门。具体操作如下:将自己觉得可以卖出去的作品做成卷轴或装帧,送给官方权贵和学界名流,以获得这些“贵人”和“名流”的欣赏,并向考官自荐。“跑卷”往往能增加考官对考生的“印象分”,直接提高成功率。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贞元十六年考中科举,得益于“行书”。据《唐摭言》年的记载,白居易初来长安科举时,根本没有名气,就拿着自己的诗,找到了当时的文化名人、诗人顾况。顾匡哈哈大笑,说长安什么都贵,住在里面都不容易,也就是所谓的“长安什么都贵,定居却不容易”。当读到《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山火未尽,春风吹又高”这句话时,顾匡立刻改变了主意:“有句话说得好,活在世上很难!“白居易得顾匡美言。


“跑书”其实是科举考试中的一种作弊腐败行为,但在唐代却非常盛行。一些考得不好或者没有发挥出自己天赋的同学,只要有可能就会想办法“跑书”。


古代高考有“照顾分”吗?


宋太祖先后15次设“专名”,未能通过进士考试,授予学士学位


当然,古代考生在考完试后最重要最迫切的就是等待发帖的时间,相当于现代等待录取分数线公布的时间。


古代科举也有特殊录取和例外录取机制,存在“加分”、“特招”等现象。以宋代为例,参加考试的人之间有“正名”和“专名”之分,有点类似于现代高考中的“正名”和“专名”。


网络图片


所谓“特别戏名”就是特别录取我


乡试之后,要成为贡士和举人也是很难的。当时,陈独秀还没有通过乡试。陈独秀第一次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童子试”。虽然他成功地取得了“秀才”,但当他在江南贡院参加乡试时,他在孙山失去了自己的名字。


由于通过省考的难度较大,历代都对或多或少决心参考这部分而“屡考不中”的考生有所照顾。其中,宋代的托法“特奏名”最受考生支持。


据《宋史选举志一》年的记载,北宋开国皇帝在开宝三年“上书礼部读龚氏,赐终尝十五人,中得一百六十人,授学士”。也就是说,连续15次进士考试后,没有一个成功的考生有机会打出“特别名”。其实考生要等这种照顾也不容易。考15次一般要三四十年。当你中了一个特别的进士,至少你已经60多岁了,所以人们把这个“特别的名字”叫做“老榜”。


因为年龄越来越大,社会上对“老学生上榜”的评价更低。宋代张邦基《墨庄漫录》记载,福建人徐志通过“特名”被授予宋徽宗赵霁崇宁二年进士。参加完御花园琼林苑举行的“闻喜宴”后,大家骑马挂花回住处。路过“红灯区”时,别人的红花都被妓女抢走了,许志的花却没人要。徐志摩难过极了,在客栈房间的墙上写了一首诗,自嘲道:“一匹白马的蓝衫老当官,林琼的酒席宽。”没有人问我什么时候好,我离开了宫花醒来。"


除了“打专名”的特殊考虑,在古代科举中,当然也不会少花钱“买分数”“买录取通知书”等腐败行为。比如在明代,进入国子监这一最高学府的“例监”,就是交了录取指标的学生。

高考进入一本的有多少人?

快高考了,我想了解有关中国国防科技大学的报名情况……

比奥网(https://www.ibiaoshu.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快高考了,我想了解有关中国国防科技大学的报名情况……的相关内容。

我是军校生,告诉你我的经验。
1.国防科技大学不需要在考试之前报名,但是需要政审和体检。按照国家统考录取(提前批)。录取通知书上面有提前批、一类本科、二类本科等项目。你在提前批上写入你学校代码就好。老师会告诉你。但是建议你尽早联系当地人武部,协调政审和体检工作。
2。国防科大的较好的专业也就是指挥系统内的,比如作战指挥学,军事运筹学。后勤学等等。分数在录取分数段的上限附近。
3.军校不是部队,以只是为主,体力为辅助。每个星期有一两次体力训练。不累。大可放心。我也身体不咋的。对了。你如果想报考军事院校,视力必须过关。不能近视。如果近视的话,最好提前半年做等离子激光手术。我也是切身经历。

好了。都是原版回答。谢谢采纳

以上就是高考进入一本的有多少人?全部内容了,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关注比奥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比奥网:www.ibiaoshu.com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高考进入一本的有多少人?”相关推荐
辽阳一高中高考考上几个清华、北大的学生,进一本线的多少人,进二本线的多少人,学校一共多少人。
辽阳一高中高考考上几个清华、北大的学生,进一本线的多少人,进二本线的多少人,学校一共多少人。

辽宁辽阳高考时间2024年具体时间及科目安排6月7日-6月10日从辽宁招生考试之窗发布的《2024年辽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简章》得知,辽宁辽阳高考时间2024年具体时间及科目安排已公布,6月7日-6月10日举行考试,具体详情如下:2024年辽宁辽阳高考于6月7日开始举行,具体科目考试时间安排为:6月7日9:00至11:30语文(汉语);15:00至17:00数学。6月8日9:00至

2024-11-16 04:22:48
邵东一中高考多少分能进入一本啊?!
邵东一中高考多少分能进入一本啊?!

邵东一中2020年高考多少分能进入一本啊?!650分以上8人,600分以上113人(历史类7人,物理类106人),占全省600分以上人数的1.2%。湖南省邵东市第一中学位于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是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湖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样板校建设学校。学校创建于1905年的杨塘书院;1942年,学校更名会辅中学;1950年,校址乔迁至佘田桥蒸水河畔,改名蒸上中学;1952年

2024-11-16 19:51:38
蒙阴县高考分数进入全省100名有多少人?
蒙阴县高考分数进入全省100名有多少人?

蒙阴一中历届的高考状元宋炳兴2017年以668分考了蒙阴县理科第一。他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喜欢动漫,爱好音乐,会弹吉他、吹横笛,曾经加入学校合唱团并且积极参加学校定期举办的诗歌朗诵比赛、合唱比赛,在2017年的高考中取得668分的优异成绩,这就是蒙阴的宋炳兴,多才多艺且成绩优秀的小帅哥一枚。蒙阴实验中学2022年高考成绩80%。山东省蒙阴县实验中学始建于1997年,属县十大

2024-10-04 13:21:27
南宁市沛鸿民族中学高考上一本的有多少人?
南宁市沛鸿民族中学高考上一本的有多少人?

2010年南宁市沛鸿民族中学高考上一本的有多少人?我是沛鸿民族中学江南校区的高三毕业生。桃源校区的我就不懂了,但是应该不会比江南校区差。据我的不完全统计,在江南校区好像有5个一本,20个2本,三本上线率差不多100%(我们年级只有354人)。现在这个校区好了很多,包括师资力量,校园环境都有了很大提高,而且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学生活动,使这个学校更像个学校了,对学生来说,丰富的校园生活,是能使学生

2024-10-09 01:38:44
嘉兴市第一中学高考考入985多少人
嘉兴市第一中学高考考入985多少人

嘉兴一中高考情况嘉兴一中本次高考上线比例增高、高分段人数增加、入围情况成绩斐然,以下是详细介绍:一、特控线上线比例:特控线上线比例再创新高。嘉兴一中全校共634人参加高考,纯文化成绩达到浙江省特殊控制线525人,上线比例82.8%,更可喜的是“一个都不落下”,一段线上线100%。二、高分段人数情况:嘉兴一中在2023年高考中,高分段人数依旧保持稳定。2023届嘉

2024-11-01 15:50:58
灵璧一中高考一本多少人
灵璧一中高考一本多少人

灵璧一中高考2022一本多少人一本有3007人。根据灵璧中学公众号发布的信息来看,灵璧中学2022年高考生4785人,一本人数高达3007人,一本率63%。本科上线4458人,本科上线率93.16%。2021年考生2200人,一本上线1418人,一本率64.5%。其中应届理科考生1800人,一本1268人,一本率70.4%。2017灵璧一中高考怎样填志愿建议一:准确给自己定

2024-08-28 01:07:10
攸县四中高考一本录取人数有多少
攸县四中高考一本录取人数有多少

攸县2020高考怎样?攸县二中2020年高考情况通报:丹陵毓秀硕果满枝。“九万抟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风尘。”火红七月,捷报频传,经过全校师生三年来的凝心聚力、励精图治,我校再奏凯歌;高考成绩可谓硕果喜人,亮点频频,再次实现“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目标,特将成绩向各界汇报:1、理科最高分640,600分以上3人;2、郭芳君同学入围清华大学;3、二本以上上线291人,

2024-08-11 06:40:42
高考进入大学的方式都有哪些?
高考进入大学的方式都有哪些?

重奖高分考生背后的原因是无奈还是炒作?东方网7月24日消息:2009年高考招生进行时,“只要高考成绩居浙江省文、理科前100名,第一志愿报考我校,就可获得20万元的重奖。文科前150名、理科前200名,奖励15万元……浙江以外省、市、区文科前1000名、理科前2000名的考生,奖励大学本科期间学费……”浙江师范大学发布的该招生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专家、家长、考生、网友议论纷纷,观点各异。有支

2024-10-29 19:0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