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4 19:05:23 | 比奥网
齐鲁工业大学代码是10431, 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位于山东省济南市, 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应用研究型大学、山东省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山东省属高校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和全国首批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山东省省级博士立项建设单位,为首批山东特色名校工程学校和“山东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是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高校。
学校历史
1948年7月,胶东军区军工部决定在研究室“学员队”的基础上成立一所技术学校,并定名为“胶东工业学校”,直接受“华东财办工矿部第二军工局”领导。
1949年3月,学校迁至烟台市大马路137号。
1950年2月,胶东军区军工局撤销,胶东工业学校随之停办。冬,职工学校改为华东工业部烟台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
1953年8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工业厅所属的青岛工业会计学校从青岛迁至烟台,与华东工业部烟台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合并,成立了烟台工业计划经济学校。
1951年3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工业厅成立干部训练班,班址设在济南市天桥东街。9月份迁至章丘柿子园。
1952年,干部训练班迁回济南原址。
1953年4月,干训班再迁至淄博南定。
1957年10月,经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干训班从淄博南定迁回济南,与省手工业合作干部学校合并,组建了山东省工业干部学校。
1952年9月,由省府工业厅接办了青岛私立商业职业学校,改为公立,并更名为“山东省青岛工业会计学校”。
1953年8月,因校舍满足不了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迁至烟台,与烟台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合并。
1953年11月份,山东省人民政府工业厅将烟台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和迁烟的原青岛工业会计学校合并,并定名为“山东省烟台工业计划经济学校”。
1955年5月,学校由省工业厅领导转为由省计划委员会领导。
1958年2月,烟台工业计划经济学校划归轻工业厅,同年8月,学校改名为“山东省烟台轻工业学校”,10月,学校下放至烟台专署,与烟台大学合并,成为烟大一附属中专学校,旋即又奉命与烟大分离,将校址迁至烟台南门外西街4号。
1959年底,学校仍归省轻工业厅接办。10月间,学校迁至烟台市上夼东山新校址。
1961年夏,制浆与造纸专业转至山东省济南轻工业学校,将济南轻校的酿造专业的学生转入烟台轻校。
1958年,山东省轻工业厅举办了山东造纸总厂中等技术学校、山东酒精总厂中等技术学校和青岛晶华玻璃厂中等技术学校。以上三校于1958年8月开始招生,学制均为三年。
1959年,三所学校收归省轻工业厅直接领导,分别更名为“山东省济南造纸工业学校”、“山东省济南酒精工业学校”、“山东省矽酸盐工业学校”。
1960年,三所学校迁至山东省工业干部学校内合署办公。
1961年8月,四校正式合并,建立了山东省济南轻工业学校。同年,山东轻工业专科学校改为中专后与济南轻校合并。
1962年2月,山东省烟台轻工业学校和山东省羊口制盐工业学校停办,两校的全部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部分骨干教师、干部并入济南轻校。
1970年,济南轻校改为山东省革命委员会轻工业局实验厂,由工厂办学校。 比奥网
1971年12月,恢复学校后,更名为山东省轻工业学校。
1978年4月28日,国务院教育部将山东省轻工业学校改建为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1年3月,山东轻工业学院金融职业学院改建为山东轻工业学院财政与金融学院。
2013年4月18日,山东轻工业学院正式更名为齐鲁工业大学。
2014年6月,山东省政府批准设立齐鲁工业大学菏泽校区。
1958年,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创建。
1979年,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更名为山东省科学院。10月,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成立。
2017年8月,山东省政府整合齐鲁工业大学与山东省科学院,组建新的齐鲁工业大学,撤销原齐鲁工业大学和山东省科学院的建制,同时保留山东省科学院牌子,新的齐鲁工业大学由山东省政府领导,山东省教育厅主管。12月,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成立,学校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斯托特分校合作举办的孔子课堂正式获批。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科学院)有专任教师2150人,其中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11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340人。有“双聘”院士5人,外籍院士5人,国家万人计划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7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中央联系专家1人,国家杰青2人,长江学者2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2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42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0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8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0人,山东省高端智库专家1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5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6人。在职在岗的各类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28人次。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科学院)设有26个教学单位,16家创新研究机构,开设83个本科专业,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医学、艺术学和教育学等9个门类;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山东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0个,入选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3个,山东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5个,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山东省“高峰学科”建设学科、1个山东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学科、3个山东省一流学科。
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轻化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自动化、物联网工程、印刷工程、环境工程、视觉传达设计
山东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工业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装工程、环境设计等
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轻化工程、生物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国家级特色专业:轻化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生物工程、艺术设计
省级特色专业:轻化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生物工程、艺术设计、工业设计、自动化、应用化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山东省文化艺术重点学科:设计艺术学、文化传播学
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制浆造纸工程、发酵工程、皮革化学与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
学术科研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科学院)有有国家级平台10个,其中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超级计算中心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合研究中心)3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个、国家成果产业化基地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及研究平台120余个,其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实验室1个、省技术创新中心4个、省重点实验室16个、省工程实验室12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个、省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个、省国际合作研究中心6个,省级社科基地(中心)3个。
截至2020年12月,近年来,学校(科学院)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课题605项,省部级项目887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02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4项,山东省科技最高奖1项,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1项, 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泰山文艺一等奖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400项,山东省专利奖一等奖2项;学术论文被SCI、SSCI收录2378篇,出版著作174部。
2020年,学校(科学院)牵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2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90项、山东省科技奖励16项,发表高质量论文1327篇,授权国际专利79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20件。新增科技成果转化合同934项,新设科技型企业22家。获批16项2020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
合作交流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科学院)先后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建有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研究生院、中外合作基辅学院和国际化示范学院,设有博士后工作站,与国外著名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与亚太体育总会共建世界体育大学部分学院,举办国际体育赛事;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3个,设有移民签证雅思考点,建有国家级和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研发中心)40余个,有多个高水平专业化国际联合实验室。近5年承担各类国际合作项目260余项,国家、地方引智项目240余项;每年来交流、访问的外国专家300人左右,长期驻校(院)工作的外国专家近120人,有3位外国专家获国家友谊奖,获国家外专局授予的“引进智力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本专业为2011年新增本科专业。
专业代码:081903T,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门类:工学。 通过学习,毕业生将学习到海洋水产、海洋油气开发、海底采矿、海水淡化、海洋能开发等知识,成为能从事海洋高科技、海洋资源开发及海洋工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通过学习,将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海洋高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海洋工程评价方法,具有从事海洋开发的基本能力;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熟悉我国海洋科技、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海洋科技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
5.了解海洋技术的发展动向,能跟踪国际海洋技术的发展方向;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7.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1.海洋油气开发 海洋油气开发是一个迅速发展的产业,其产值已占世界海洋经济的60%。特别是当前的海上油气开发已经向深海延伸,更需要高技术作为支撑:(1)油气勘探技术;(2)深水海面采油技术;(3)水下作业技术。我国海洋油气产业10年中约增长18倍,目前开发已延伸至300米水深。
2.海底采矿 大洋底散布着丰富的多金属结核,其中,太平洋的储量约1.7万亿吨,锰、镍、铜、钴的储量分别为陆地的52、83、9、359倍。但使大洋采矿成为一种产业,专家认为尚需20年。
3.海水淡化 海水占地球上水量总体的97.2%。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世界缺少淡水的压力越来越大。而通过淡化海水取得淡水是人类的一个自然选择。海水淡化的方法很多,目前常用的有三种:(1)蒸馏法。世界上用此法生产的淡水约占总量的60%。(2)电渗析法。其应用限于为船舰、海岛提供少量淡水,生产的淡水约占总量的5%。(3)反渗析法。其生产的淡水约占总量的30%。此种生产方法的关键部件为要求极高的半透膜。
4.海洋能开发 海水运动和温度、盐度的差异分布,蕴蓄着巨大的能量,温度差、盐度差、潮汐、海流均可被利用来发电。(1)温度差。海面与海水深处间存在温度差,利用此温度差可装置热机来发电。(2)盐度差。河流入海口地区同时存在大量淡水和海水,是取得盐度差能量的主要水域。(3)潮汐。世界可利用的潮汐能有6.35亿千瓦。潮汐能的开发已经达到了工业应用水平。世界最大的潮汐电站建于法国的朗斯河口,总功率24万千瓦,每千瓦时运行价格3.7美分,与核电(3.8美分)、水力发电(3.2美分)相近,低于火力发电(10.5美分)。潮汐电站要求优越的地形和大的潮差。我国已建成潮汐电站8个,总功率6000多千瓦。我国大的潮差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沿海,就全国而论,在潮差方面不具备明显优越条件,未来潮汐能的开发,需要应用高技术。(4)海流。海流中的强流是一种潜在的能源。迄今海流作为能源利用,仍未达到实用化、商业化水平。
5.海上旅游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发展成国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我国海上旅游近20年来有了较大发展,目前已建立了12个国家沿海旅游度假区。
6.海洋面临的挑战20世纪,人类从海洋里取走了数十亿吨的生物资源,而倒进了数十亿吨的有害物质。20世纪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和随之带来的海洋污染,已经使人们认识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纳污容量)进行综合管理。这不仅需要系统健全的政策法规和科学合理的规划,而且需要高科技,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以及核技术是认识和开发海洋必不可少的手段 首先,生命源于海洋,地球上的物种约有80%生活在海洋中,已知海洋生物有20万种,其中动物约18万种,植物约2.5万种,总蕴藏量达1350亿t。海洋渔业资源的总可捕量为2—3亿吨年,目前,实际捕捞量不足1亿吨年,据报道,大洋深水区蕴藏着大量的中层鱼类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另外,药用和其他生物资源也具有诱人的前景。目前,已有超过6 500种新产品从海洋生物中产生。估计有近1000万个深海生物物种,由于特殊的生存环境,将为人类提供丰富的基因资源。中国近海海洋生物物种繁多,植物达2万余种,其中藻类 1 820种,海洋动物 12 500余种,药用生物700余种,平均生物产量每平方公里3 020t,处于世界中下水平。
其次,海底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据统计,世界油气远景面积 7 746.3万km2,其中海底约2 639.5万 km2,占 34%。海洋石油蕴藏量约 1 000多亿t,1995年,世界海洋石油探明储量约380亿t。海洋天然气储量约140万亿M3,探明储量约40万亿M3。已有100多个国家进行海上油、气勘探,其中对深海海底勘探有50多个国家。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创新,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向深水区发展,储量还会增加。中国近海石油约有240亿t资源量,14万亿 M3天然气资源量。发现了71个含油、气构造,获地质储量石油 12亿t,天然气2 350亿M3。已有25个海上油、气田投入开发,形成了一个海上油气产业。近年来,在南沙海域发现7个油气盆地。总资源量达320亿t—430亿t,是世界四大油气区之一。
天然气水合物,也称“可燃冰”,在海底分布广、含量丰富,目前全球“可燃冰”总能量是所有煤、天然气和石油总和的2—3倍。中国对南海的初步调查,天然气水合物总资源量近800亿t油当量,相当于全国石油总量的50%左右。
此外,海洋中蕴藏着巨大的再生性能源。海浪、海流、潮汐能等总储量160亿kw。中国海洋蕴藏的发电量6.3亿kw,结构分布较合理,不会造成任何污染,若能较好开发利用发电量相当可观。
第三,人类已发现的100多种元素,其中80多种在海水中存在。在13.7亿km3的海水中,盐含量达4.8 X 1016t,重水达200万亿t,铀的蕴藏量比陆地大3 000倍,金的含量也相当可观。每一km3海水中含物质3 750万t,除盐外,氯化镁320万t,硫酸镁220万t,碳酸镁120万t,溴65万t。深海区域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多金属结核,热液矿床和钴结壳。据初步调查,15%的深海区域存有锰结核资源,产信量约3万亿t。若把海水中的全部物质提取出来铺在陆地表面,厚度可达150m。
中国漫长海岸线、领海及专属经济区海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砂资源,目前已探明十几种有工业价值的砂矿.其中探明钛铁矿和独居石等矿物质就达2100万t以上。渤海沿岸地下卤水资源估计总量约为100亿m3左右。1990年又获得15万km2的开辟区,获得7.5万km2的勘探矿区,其干结核量为4.2亿t,主要为猛、镍、铜、钴。
最后,海洋还是未来人类活动的重要空间。在陆地资源贫乏的国家,都很重视利用滩涂或海湾造地。荷兰几百年时间造地近千万亩,相当于国土面积的20%。日本围海造地12万km2。现代海洋空间利用已发展到建造人工岛、海上机场、跨海桥梁、海底隧道、水下仓库、海上工厂、海底管道、电缆等。中国也是开发滩涂较多的国家之一,累计开发滨海荒地与滩涂2.5亿亩,近40年来围垦造田800多万亩。
滩涂和沿岸浅水区是发展水产养殖业的良好场所。目前,世界上已有140多个国家从事水产养殖,仅虾类一项,养殖面系达100多万km2。中国是世界水产养殖业最发达的国家,海水养殖面积已达640多万亩。 海洋资源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领域,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随着陆地资源的日趋枯竭。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人均土地资源匮乏的国家,在合理利用陆地资源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开发海洋对工程技术有高度的依赖性。辽阔的海洋和丰富的海洋资源,为工程技术发挥作用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实践证明,没有海洋工程技术的创新或高技术的突破,就没有海洋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就不能充分开发海洋资源,也就不能实现海学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中国海洋科技发展和海洋资源开发的需要,海洋工程技术要重点加强海洋环境预报技术、海洋信息技术、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修复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生物资源持续利用技术、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和深海资源勘深与开发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海洋大科学的研究。中国正在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相信随着海洋工程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发展,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也将为人类科学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做出积极的贡献。
2024-09-04 07:51:09
2024-09-02 13:43:48
2024-09-04 13:35:18
2024-09-03 15:48:47
2024-08-04 14:29:42
2024-09-17 15:55:29